首頁 > EPC服務

01

EPC服務的特色
太陽光電發電系統EPC(Engineering設計、Procurement採購、
(Construction施工)服務,亦即俗稱的統包/總承包工程服務
近年來太陽光電設置量年年攀升,也不斷地有工程團隊投入太陽光電系統施工的行列,施工品 質也良莠不齊,究其原因多是因為設計不良、施工規範/管理不周延,或因趕工掛表壓力而導致 項目完工後存在許多難以改善的缺憾。 綠源科技自2007年(96年)成立以來,經歷過98年擴大內需公共建築太陽光電系統示範計畫, 承包多項學校屋頂PV系統項目,並完成多項科技廠房屋頂PV系統、地面型PV系統設置、營農 型PV系統設置,設計形式包括:固定式、PV單軸型、PV雙軸型、HCPV雙軸型、儲能型系統 ,設置地點涵蓋台灣、中國大陸、日本、東南亞、大洋州、美國等地區。
02 EPC管理流程
03 各類太陽能光電系統
屋頂型 屋頂安裝太陽能系統一般可分為「斜屋頂平貼型」、「平屋頂一般型」以及「平屋頂架高型」三種型式, 台灣地區大多是朝南傾斜5~20度的固定式系統;少數面積較大的屋頂則設計為單軸追日或雙軸追日型 式。
斜屋頂平鋪式 多安裝於鐵皮彩鋼屋頂,如:鋼構廠房、畜禽舍屋頂,安裝時大多順著屋頂角度平貼安裝。
  • 優點一:此類型因支架量較少且無須混凝土基礎,所以設置成本較低;
  • 優點二:因模組陣列間多無遮陰疑慮,因此,相同面積可安裝容量最大;
  • 優點三:因覆蓋面積最大,因此可最大程度降低室內的輻射熱,大幅減少空調用電。
  • 注意事項一:需注意支架與鐵皮間的緊固方式與防水性。
  • 注意事項二: 太陽能板與屋頂間要留有足夠的間隙,可以使太陽能板保持通風良好、降低模組溫度 (溫度愈高發電效益會降低),使發電效率提高。
  • 注意事項三: 屋頂需設計通暢的維修走道,以及安全圍欄、握把或安全網、安全索等。
平屋頂距置式 多安裝於一般面積較大的水泥平屋頂,如:企業廠房屋頂、學校機關建物屋頂等。
  • 優點一:模組陣列位於人手易及的位置與高度,施工及維護的安全性與便利性較高;
  • 優點二:發電陣列的方位角與傾斜角,可依情況綜合考慮效率、美觀與安裝容量等條件彈性設計;
  • 優點三:亦能有效降低室內的輻射熱,減少空調用電。
  • 注意事項一:此類型屋頂多有各種屋突或設備,需考慮春夏秋冬各種遮陰情況(僅僅考慮冬至日的情況是不夠的)。
  • 注意事項二:若為較公開的環境,需注意防盜、防破壞。
  • 注意事項三:與平貼型相比,陣列支架需要混凝土基礎來固定,建造成本較高。
平屋頂棚架式 多應用於較小面積的平屋頂,尤其是已安裝遮雨棚的屋頂。
  • 優點一:模組陣列高度在3米以內(部分縣市開放至4.5米)可免申請雜項執照,太陽能陣列下方能可運用
  • 優點二:可避免屋突或雜物的遮陰,並使安裝容量增加;
  • 優點三:能有效降低室內的輻射熱,大幅減少空調用電。
  • 注意事項一:因系統陣列架高,需特別注意結構的抗風強度。
  • 注意事項二:施工時需預留維修與清洗空間。
  • 較大面積的平面屋頂亦可考慮安裝單軸追日系統,可有效提高發電量,縮短投資回收年限。
地面型 地面型PV電站是目前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最大發電來源,大多數的地面型太陽能系統安裝容量多大於 500kWp以上,尤其是在土地面積廣闊的地區,地面型PV電站的容量經常多是20MWp以上的大規 模電站(Large Scale Solar Farm)。 台灣因土地面積較小,所以政府對於太陽光電系統的發展政策,一直以屋頂型為主,政策以「先緩後 急;先屋頂再地面」的規劃走向。隨著系統建設成本的持續降低,以及政府對再生能源發展政策的開 放,地面型電站可預期亦將成為未來的市場主力。只是限於可運用的土地面積較分散,台灣地面型太 陽能電站的單位規模,預期主要將在300kWp~2MWp之間。
追日系統 地面型電站設計為追日系統的型式,將可獲得最好的發電效益,較一般固定傾斜角的固定式系統,大約 可以增加15~45%的發電量,通常日照量愈高的地區,增加的比例愈高。 以台灣中南部地區為例,平單軸追日系統大約可以增加15%的發電量,雙軸追日系統較固定式系統則可 多出25%的發電;綜合評估成本與發電收益分析的結果,平單軸追日系統具有最佳經濟效益,能獲得較 高的內部報酬率(IRR),以及最短的回收年限。
  • 注意事項 一般而言,地面型電站因為項目建置容量較大,因此建設成本相對較低;但根據實際電站建設與維護的經驗,地面型電站將額外增加更多成本與費用,例如:混凝土基礎成本較高、支架為因應地形關係(例如:地層下陷區)也需較高的成本、施工期間的管理成本較高,此外,建設完成後的維運成本,也因保全/防盜需求、防雷需求、污染因素、交通因素等而增加。
地面營農型 追日系統 查看更多追日系統
結合光伏發電與農業生產兩全其美的設計,就是以單軸追日跟蹤器為基礎的太陽能追日農棚。透光率約 50%~80%,且因單軸追日的轉動特性,地面日照均勻,確保每一片土地都能接收到陽光,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。 3~6米架高型的支架高度,以及至少4米以上的柱間距,可以符合農耕機械的操作要求。地面基礎可以使用地樁型式,不需在農地澆灌混凝土,施工簡單、快速、環保,且未來也容易撤除,是最親近土地的設計型式。太陽能追日農棚也可以結合溫室的設計,科技農業與光伏發電合一共生,更具前瞻性。 根據「臺灣糧食統計要覽」2013年統計,台灣耕地面積約佔80萬(799,830)公頃,近年來休耕面積大約4~5萬公頃,佔全台耕地面積的5~6%。休耕原因除了環境條件的變遷(例如:地層下陷淹水土地鹽化、缺水、道路不便…)被迫休耕外,更重要的原因是農村地區人口老化無力耕作,以及農作成本疊高入不敷出所致,這樣的情況與日本農業的現況相當類似,平成22年(西元2010)止,日本棄耕地面積已佔全國耕地的10%,而糧食自給率則僅有39%,而日本對此問題已於2013年推行相應的政策。 日本的解決方案不僅考慮到棄耕、糧食自給率的問題,更考慮到能源自給率(2014年日本能源自給率僅6%)。2013年日本農林水產省公佈了「農地轉用許可制度」,允許並規範了農營型太陽能發電設備與農地共用的標準,規定「農地能繼續營農」、「支柱須為容易撤去之結構」、「保障作物適合成長的日照量」、「支柱的高度、間隔要確保農業機械的使用」等要求。近三年來的執行成果顯示:太陽能農棚的普及,使得農民獲得了「農業+發電」的雙重收入,並節約了農地的用水、減少水資源的蒸發;此外,因為發電收入的保障,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回鄉務農、都市人移居鄉村務農,也造就更多的農業就業機會,間接更改善了棄耕、休耕地的有效活化。 台灣休耕面積4~5萬公頃,然而2014年糧食自給率僅33%,而能源自主率低至3%以下;參考日本的作法,開放「農能合一、農光互補」的政策,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條件下,可兼得增加農業生產與增加再生能源發電的雙重收益,應能有效改善休耕地的再度活化。 而從再生能源的發展需求來看,地面型太陽能電站的設立,才能有效滿足國家再生能源發展需求,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。然而我國土地總面積(含離島)約3.6萬平方公里,其中森林(含高山及丘陵)用地佔56.04%,農業用地佔21.44%,水利用地佔6.96%,建築用地佔4.57%,其他約11%;地面型太陽能電站確實需要較大面積的土地。 若以休耕地4萬公頃來計算,結合農業生產的「農營型太陽能」,太陽能板的遮蔽率以40%計算(地面透光率約可達60~70%),最大約可安裝9500萬片太陽能板,相當於26GW的太陽光電系統,每年發電量可產出300億度電,能有效提高能源自給率。再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分析,4萬公頃的休耕地,若全部結合太陽能農棚,非但不影響常態的農業生產,若以產量7成計算,約可產出18萬公噸的雜糧(佔全國總量的39%),或50萬公噸的蔬菜(佔全國總量的19%),對於提供糧食自給率有相當大的幫助。 綠源科技單軸追日系統,可結合預鑄混凝土樁安裝,無須現場挖掘、澆灌混凝土,施工過程不揚塵、無污染,且施工快速、成本低,結構強度高,足夠因應各種地形需要,未來可輕易移除恢復土地原貌,是對環境土地最友善的工法;追日陣列為南北向長條狀,柱高可達3米以上,柱間距在4.5~5米間,陣列東西向轉動,每一塊土地都接收到陽光,透光率良好,是太陽能農棚的首選。 營農型 追日系統簡介:
※ 依農作物光照度、透光率需求,可設計適當的柱高、柱間距、陣列間距
※ 預鑄混凝土樁施工快速無污染,可輕易移除復原地貌
※ 結構強度依安裝地點50年一遇之建築標準設計
※ 自動抗風設計,風速過高警示並自動回歸水平模式
※ 反追日補光模式,指定時間內可調整太陽能板與日照入射角平行,已獲得最大光照度
※ 較固定式太陽能系統,約可增加15%發電量(台灣中南部)
TOP